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好,很多消费者都会选择新能源汽车,为蓝天白云做贡献,使用的过程中,也随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,比如续航里程不足、骗补、充电难等等。
01、重拳出击 让骗补车企无空可钻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,在2017年2月4日,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公示出“行政处罚决定书”,公示了7家不符合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》管理中关于生产一致性管理的车企,给出撤销公司相关产品《公告》,暂停公司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资质,以及进行为期2个月整改的处罚。
涉及的问题均为电池问题,大部分是因为电池安装容量小于公告容量,或者电池生产企业与公告企业不符,有的甚至未安装电池。

这也是继2016年12月份处罚首批4家骗补车企后,工信部开出的第二批骗补罚单。随着相关机构的不断重拳出击,显示出国家高度重视和严肃处理新能源汽车“骗补”事件的态度和决心。
2018年2月13日,财政部、工信部、科技部、发改委四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》,对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作出调整,在电池能量密度上也实行了分层补贴。
02、充电难题 多建同时应巧布局 2017年,除了新能源汽车骗补之外,还有一个被火热关注的就是与汽车息息相关的充电设施了。
截止2017年底,全国累计建成的充电桩建设数量达到45万个,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为21万个,保有量位居全球首位,但目前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足15%,由于布局不合理,维护不到位,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不少的故障和僵尸桩。
2018年3月7日,国家能源局出台《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》中,提到2018年计划建成60万个充电桩,其中公共充电桩10万个,私人充电桩50万个。到2020年,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.2万座,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,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。

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公开指出:“充电基础设施仍然是我们发展的短板”。如果按照2020年200万辆的年产销量和500万辆的保有量来看,未来几年市场对充电设施的需求量在百万级水平,并且经过前期的探索,充电设施建设的有效性将大大增加,充电设施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。
此外,还要探索推广智能有序充电服务,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,通过技术、经济措施,引导电动汽车低谷充电、错峰充电、排队充电,提升电网设备和客户电力设备利用率,满足不断增长的规模化、多样化充电需求,促进清洁能源消纳。